ILIB-靜脈雷射的歷史

2023-01-14

1950年代

蘇俄科學家研發「紫外線自血回輸療法」,將血液抽出體外由紫外線處理,產生血液的淨化,再注入體內就是們俗稱的「換血」,此法有強烈副作用,歐美已禁用。

1958年

查爾斯·湯斯與阿瑟·肖洛發表論文,討論光學邁射的可能性。

在此之後,學者開始企圖根據這些理論來建立可行的模型。

1960年

西奧多·梅曼首次根據光學邁射的理論,實作出紅寶石雷射。

1961年

R.W. Hellwarth發明Q開關,使散射的光線可以集中在單一脈衝中。

1962年

當時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威拉德·博伊爾(Willard Sterling Boyle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實做出第一個連續的紅寶石雷射。

1970年代

前蘇聯腫瘤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受紫外線照射自血回輸療法(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 and oxygenation,UBIO)的啟發,進行生化雷射照射自血回輸治療的研究,發現可以作為腫瘤患者術後增強機體免疫力,延緩腫瘤轉移和復發的免疫治療新方法。

1984年

蘇聯科學家拖瓦里布將體外血液照射改為靜脈血管內照射治療肢體閉塞性血管病,發現可以改善患者的微循環障礙,療效顯著並可維持半年之久,為低能量生化雷射在應用開闢了一個新途徑。

1990年代

蘇聯醫學開始進行人體臨床,獲得很好的成果。

1993年

台灣將此技術自蘇聯引進,並與聯合技術學院,共同開發完成現有機型。

1995年

蘇聯原廠授權在台灣製造。

1996年

大陸軍醫大學歷經數年人體臨床有12000名成功實例,證實ILIB的顯著效果和安全性。

1999年

衛生署認證通過雷射生化儀人體使用,查驗許可字號000774號。

2002年

獲得衛署頒發GMP(優良產品)認證字號

<衛署藥字第0910050235號>。

2003年

低能量氦氖生化雷射儀取得中華民國專利字號第 206408 號。

2006年

取得日本專利字號第3125278號。

2010年

北榮總通過人體實驗,並在復健科及神經再生中心採用。